在繼續Part II前,先分享一下四個「照顧者可以再想想的『重要』」……Part II瞬間變成Part III…

 

第一:行為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關係」

 

不能否認的,孩子漸漸長大,許多令父母頭痛的行為會漸漸消失(若非如此,則犯罪率大概會上升個50爬線....)。而如果「表現出讓別人不會翻白眼的行為」是你對小孩教養的目標,那教養真的只要「撐過去就好」!臉皮夠後、幫手夠多,只要等待「社會化」幫我們大忙,孩子們以後會是個好公民的!父母們不用擔心啦!這個blog的東西都不用看了啦!!

 

只是,教養的重點,是在於能不能交出「守規矩」的孩子嗎?

 

還是,教養的重點,是在於「建立長久、健康、信任的親子關係」?

 

我們當然希望孩子在吃飯時總是正襟危坐、過馬路時總是注意安全……但那不應該是教養的出發點!教養的目的,跟我們「生」「育」孩子的初衷是一致的:想要跟孩子建立關係(當然,生小孩對某些人有不同的初衷啦)。

 

要建立關係,我們可以問自己以下的問題:

 

瞭解孩子嗎?

 

因為瞭解而尊重他的天性嗎?

 

因為瞭解而尊重,所以知道怎麼適性的教導他嗎?

 

因為瞭解而尊重,所以知道怎麼適性的教導,並有效的跟他溝通嗎?

 

因為瞭解而尊重,所以知道怎麼適性的教導,並有效的跟他溝通,最終建立起終生的互信、支持的親子關係嗎?

 

以「建立關係」為起始點,我們的教養通常不會「照本宣科」或是「食古不化」。比如我們比較不會一天到晚埋怨「哥哥都很乖,你怎麼這樣呢?」以建立關係為出發點的教養,孩子容易接受,照顧者也知道哪裡做得對、哪裡可以更進步。倘若,教養只是以「設定好的行為」作為目標而罔顧孩子的天性氣質,當孩子做不到時,照顧者的管教很可能只會更惡化孩子的行為,最後兩敗俱傷。


trust-relationship

(source: http://dailytweak.wordpress.com/2010/02/05/the-trust-relationship-between-this-workstation-and-the-primary-domain-failed/) 

======

 

第二:做什麼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說了就要聽!」

 

每個家庭對孩子的規矩及行為的容忍度皆不同,有些家庭無法忍受小孩吃飯時離開座位;有些則是只要在規定時間吃完,走來走去有何不可。有些照顧者很羨慕別人的小孩有「模範行為」,因此每天汲汲營營的就是要「以模範為標準」。這不是不行,但每一家的環境、父母的個性、與孩子的天性皆不同,一味要求自己孩子跟別人家的一樣,不甚妥當。

 

你的孩子可以在吃飯時站在椅子上,雖然不好看,但不是什麼會「留下重大影響」的惡行。重點不是他做什麼,而是當照顧者說「停!」的時候,他會不會停?孩子有沒有表現出「對於能不能做的事愈來愈有概念」的傾向?

 

照顧者講話時他會聽嗎?

 

不管你們家的規矩是什麼,只要你的孩子懂得遵守你的命令,且不傷天害理(在遊樂場扁別的小孩)、不傷風敗俗(公然露鳥!)、不妨礙他人(吃飯時去拉隔壁阿姨的椅子),那就沒太大的問題囉~。

 

======

 

第三:爸爸很重要!

 

一般而言,爸爸是不可能比媽媽重要的,不過,如果家裡想要有平靜一點的日子,爸爸的重要性不亞於媽媽。

 

包含在臨床及現實生活的觀察,我發現許多有行為問題小孩的家庭,爸爸通常在教養這方面是採取逃避、漠然、隨便、或看輕的態度。

 

不是說媽媽就不能管教、不能讓孩子敬畏,甚至,媽媽必須建立起一定的威嚴。但是,媽媽在怎麼兇、嚴格,仍舊是媽媽。孩子跟母親奇妙的依附關係,就是那麼的與眾不同。媽媽當然可以(也必須)執行懲罰、樹立規矩,但當「孩子犯錯時面對媽媽」跟「面對爸爸」,就是不一樣(再細說就偏離主題,不過我想為人父母者應該都知道我在說什麼)。媽媽不能單獨教養孩子,父親也不應只是「附和」、缺乏「參與」。

 

對爸爸而言,我們常常會過嚴或過於寬鬆。男人們的人際關係不是那麼的細緻、豐富,對於敏感、需要耐心陪伴的孩子,父親常常摸不著頭緒。因此,許多父親不管小孩的特殊性,隨自己喜好來管教;或者,來個掉頭不理;而有些認真參與的父親,卻又因為對正確管教的不瞭解及固執,常成為當「媽媽在執行辛苦領悟出來的方法」時的絆腳石。

 

我相信父親是一個家庭的頭。不是說什麼都要聽爸爸的,但是爸爸的行為必須值得模仿、話語必須帶有權威。如果爸爸在「親子關係」、「行為建立」上老是退居第二線,或是一副「我不知道啊,妳叫我幹嘛就幹嘛」,那媽媽教孩子將會教得很辛苦。(如果一個家庭是反過來,媽媽逃避爸爸每天打小孩,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爸爸不能只是玩伴、賺錢的工具,也必須提供溫暖、也是依附的對象,更是孩子正確行為養成的執行者。

 

我知道,這很難,爸爸媽媽們辛苦了!


father-and-son_fist-bump-300x200

(source: http://www.brandmill.com/featured/happy-fathers-day-day/)

======

 

第四:聽話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練習自主權的同時也學會守規矩」

 

還記得Terrible 2小孩的主要發展任務是autonomy嗎?因此,教養的任務不是在「抑制」、而是「引導孩子正確地使用」自主權。

 

我們的父母即屬於「抑制自主權」的一代,所以我們這一個世代通常沒有主見、不敢表達、沒有創意(好啦,至少我是這樣);但當我們這一代在教孩子時,卻又常「放縱自主權」、甚至流於溺愛(也許是被迫於祖父母壓力)。教養的準則也許就是落在於「自主權」與「人際界線」的平衡點。

 

事實上我們生活中充滿了「抑制自主權」的機會,因此,發現並幫助孩子「行使自主權」就格外的重要。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給選擇」:比如,早餐要吃「包子」還是「cereal」?孩子若做了選擇,那就是行使自主權;若叫道「我要甜甜圈!」那就該父母告訴他什麼是規矩。當然,父母不要老是提供很爛的兩個選擇(饅頭跟白土司),那樣很像是在敷衍,不是嗎?

 

另外,仔細想想、並與另一半討論,有些行為是真的「萬萬不能」還是「無傷大雅」?比如,之前提過傻咕最近很喜歡坐在姊姊旁邊模仿畫畫,而他最喜歡的動作就是開、關筆蓋;當然,小陳先生總是把手畫的五顏六色,甚至桌子、牆壁無法倖免。一開始我們會緊張兮兮的阻止他,但後來想想:

 

一方面,他是在訓練自己的小肢體動作,而且是在模仿姊姊,這種「自我能力的瞭解」是自主性發展很重要的基礎。另一方面,只要不是「刻意在牆上作畫」,畫到牆上以後再漆一漆不就好了?畫到桌上、桌子很貴嗎?畫到手上洗一洗就好啦~沒洗乾淨會怎樣嗎?最後,我們決定只要不要讓沒筆蓋的筆掉到地毯上,就隨便他搞!

 

很快的,他現在開關筆蓋都沒什麼問題,關不起來就叫人幫忙,牆壁上也沒什麼痕跡(因為姊姊比爸媽還嚴格地在管理弟弟)。

 

有許多我們「自動」覺得「NO!」的行為,其實沒那麼恐怖。讓孩子每天都有機會認識自己、東試西試,不但能發展自主權,更能有「成功的經驗」,這對他們一天的心情也是有重大影響呢(誰不想每天都過得很有成就感呢)!

 

接下來,真的要趴兔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kinu11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