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一天吃飽撐著走在買咖啡的路上,壞媽啟發我應該把「何謂同理心」寫下來。一方面這個近年來被濫用爛用的心理學名詞,似乎對許多人而言還是個謎(我想就是因為被濫用爛用後的結果);另一方面我也被問過這問題不知幾次。寫下來可以充充版面,也順便當作我個人的標準答案吧!

 

======

 

一般人最不理解的是究竟同理心跟同情、同情跟可憐有何不同?如果用很鬆散的定義來看,這三者的確是很難區別;但若為了要釐清何為同理心,容我用以下的例子來小小的狹隘定義一下:

 

有一個乞丐,男性,年約30。坐在路邊要錢。

 

有一個阿婆跟孫子遠遠地就看到他,孫子問道:「阿嬤,那個人怎麼那麼髒坐在路邊?」

 

阿婆說:「那就是可憐人啦,沒錢沒老婆沒房子沒工作,只好坐在路邊要錢,這種人就很可憐啦。」兩人從他身邊快步經過。

 

或者:「唉,他可能就是做錯些什麼事有報應啦,不過年紀輕輕就當乞丐真的是很可憐,外面這麼冷還沒衣服穿,看他都在發抖。」走過他身邊時,阿婆丟下一個50元銅板。

 

也可能:「這個人真是可憐,家笑連就當乞丐。不過可能是厝來花星瞎瞇大代誌,一時不知道該怎麼辦,不知道他還有沒有家人?會不會擔心他?如果我跟他一樣遇到不幸,大概也很難撐過去吧。」阿婆回家後,跟里長說路口有個乞丐,看要不要一起去關心他。

 

======

 

絕大部分人都有能力分辨誰可憐、誰不可憐(當然,在多元不知所云的社會,有時可憐人其實是爽人,這我就管不了了)。因此下一個層次:同情,就成為很重要的分界。我們要怎麼教孩子同情?什麼樣的人我們該同情?我們要如何表達同情?

 

看到乞丐當然不一定要給錢,因為治標不治本,或者他們可能是詐騙集團;但是要怎麼讓孩子知道同情心是必要的,但要如何同時也保護自己呢?孩子要怎麼樣才能知道,父母不是不鼓勵他們實踐同情心,而是在保護他們呢?

 

還是,父母只是怕麻煩,或根本就沒有同情心呢?

 

我不敢說同情心的有無、多寡是與生俱來還是後天養成,但可以很確定的是,一個人願不願意、適當不適當的表現他的同情行為,養育者絕對需負很大的責任。

 

======

 

同理心基本上不是每個人都能有的。

 

同理心的養成很複雜,但重點就是「理」字。一個有同理心的人,他能「情同此理」,而非僅僅「情同此情」。當然,這跟我們的認知發展及人生經驗有很大的關係。曾經創業失敗的人容易對失意的後進給予鼓勵及建議,而非很唱秋的看扁;曾經離婚的人對於婚姻陷入緊張關係的夫妻較能體諒,而非一股腦的說風涼話。

 

這就是為何許多養育專家非常強調要擴展孩子的生活經驗,並在旁幫助他們瞭解這個社會的其他人、文化。唯有這樣,孩子最終才懂得如何「設身處地」,發展出在這社會其實比你想像的還希有的同理心。

 

======

 

養育最困難的,即是此類的品格教育,尤其在現代社會。

 

品格的養成很大的一部份是「潛移默化」,所以若你自認是個好人,那就多花時間跟孩子相處吧!若你是個壞人,那就閉嘴給別人管跟挑好節目給孩子看吧!

 

最後,我個人也正在努力進步的就是:養育者們請不要在開車及看電視時「過於放鬆」的「作自己」然後「不停地自以為是地評價這個世界」,當孩子也在場時。

 

Kids don’t give the shit to your lectures; unfortunately, they pay damn close attention to your casual comments about the world.

 

他們知道那時你講的才是真的你想的,但他們不知道你想的不見得是對的。

 

要注意啊~阿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kinu11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