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集發勒戶(的): TERRIBLE TWO—Part V )

 

2. 肢體語言&聲音語調:

 

這一點是我在The Happiest Toddler on the Block學到最重要的功課!

 

孩子因為認知發展及語言能力的限制,對於大人語言的瞭解其實有限。也許你會說「不會啊,我們家的才兩歲,說什麼幾乎都聽得懂啊!」這有兩種可能,一是恭喜你,他是天才!另一種也是恭喜你,他是好演員!

 

基本上,小孩子都是抓關鍵字。如果你有跟操不同語言的人談話之經驗,應該知道我在說什麼:我們通常是靠「關鍵字」跟「情境」來瞭解對方。比如,當晚上6:00跟一個美國人站在麥當勞前面,你突然說hungry,就算其他字沒一個聽得懂,對方很難不去臆測你需要一個漢堡解解饞。孩子們也是。跟照顧者朝夕相處二年後,他們已經很知道在人、事、時、地、物,及關鍵字的組合下,我們在說什麼。

 

除此之外,另一個小孩子理解話語的關鍵就是:情緒。我們在講話時的情緒也會影響孩子對話語的瞭解。比如說,大聲的說NO,跟撒嬌的說「不要啦」,不會是一樣的意思。同樣的,小孩在情緒中時,他們需要的是父母「情緒上」、而「不是」語言上的回應!比如,當孩子很開心地跟我們炫耀把積木疊的老高,他們期待「感受到」我們很興奮的「表情跟情緒」,而不是僵硬、敷衍、甚至過度刻意的讚美「妳好棒喔!」同樣的,孩子在憤怒時,也需要情緒上的被理解,而不只是一堆照顧者的「家訓」!

 

綜合上述,The Happiest Toddler on the Block的作者Dr. Harp在書中不停強調,跟孩子、尤其是情緒中的孩子溝通的方法,就是要不停重複「關鍵字」,及善用「肢體&情緒」

 

======

 

比如說,孩子們對於「活動的轉換」總是很難接受,尤其是要停止很有趣(例:看電視)的事情,轉成做不得不的事情(例:吃飯)。身為成人的我們應該不難理解,因為無論年紀,有時都會有類似的困擾。通常,孩子都會在這種時候發脾氣,不是哭喊著—還要看電視,就是鬼叫—不要吃飯!

 

這時,照顧者可能會沒好氣的念道:「電視看很久了啦,趕快吃一吃,等一下還可以玩積木;現在不吃,等一下連積木都沒有!」好一點的、較為體貼的,則可能會「和藹可親」且「長篇大論」地說:

 

「剛剛那個電視好好看唷!馬麻知道你好喜歡耶!可是我們電視看太久眼睛會很累啊……那我們來休息一下,吃完飯馬麻唸書給你聽,好不好?!」

 

這一整段話很棒,只是,比較適合3歲以上的小孩。對於2歲小孩,不如簡化成:

 

「電視!好好看!XX(孩子的名字)喜歡!電視沒有,XX生氣!」

 

模仿他的情緒(此時是沮喪),並且重複到孩子停下來看你。情緒模仿是孩子停下來的關鍵!當他停下來看著妳時,是在告訴你:「原來妳知道我的感受!」

 

在說上述的話同時,除了情緒的模仿外,最好是加上「肢體動作」的配合。比如說「電視沒有,XX生氣」時,就可以同時「跺腳」。這樣的動作表達,容易讓孩子相信「你知道他的感覺是什麼」。畢竟,這就是他們表達的方式,「相信父母重視情緒感受」對孩子的情緒管理是很重要的。

 

最後,儘量不要因為孩子的情緒緩和下來,就急著告訴孩子「下一步是什麼」,也不要就接一大篇「演講」!給他們一點時間想想,靠自己的能力冷靜,也許他們會要妳抱、也許會開始ㄙㄡ/來ㄙㄡ/ㄎㄧ\。總之,停下吵鬧後的第一件事是「讓他們回到穩定的情緒狀態」,才有辦法繼續執行我們的命令。

 

Dr. Harp說很有效,目前在我們家也是。這當然不是什麼仙丹,但至少,跟長篇大論、氣急敗壞比起來,這個方法通常有效的多。如果你何時何地都很正經八百,即使私底下跟孩子相處也是,那可能需要一點「戲劇」練習講話時多點表情、動作。

 

孩子總是很爽快的讓我們知道他們的感受,最好的回應方法,也許就是「直接表現」出來,而不是成人世界的「語言溝通」。想想我們自己,是否常常需要另一半「情緒上的瞭解」,而非言語上的安慰?況且是語言發展不全的小孩?

 

試試看囉~。

 

Don`t-try-to-imitate-me

▲模仿孩子,會讓他們覺得被瞭解喔~(source: http://www.funelf.net/dont-try-to-imitate-me/)

 

======

 

3. 本性難移?

 

孩子在耍性子時,腦海中是否會自動浮現「又來了,我他X的就知道妳會這樣」這幾個字眼?

 

有時,照顧者常常太過於享受「審判」這個權利。嚴重一點就是宣告:「這個孩子就是這樣啦!」「別人比較幸運啦,他們的孩子就是比較乖啦!我們家這個沒救了啦!」好一點的大概會說「這個孩子就是固執,我也沒辦法。」總之,孩子們年紀雖小,在照顧者眼裡好像已經認識了幾十年似的。

 

審判是很過癮的,我也很愛,因為一審判,我們就把錯全都推到別人身上,然後自己心情就會好一點。但不幸的是,如果你是深愛、關心你審判的對象,我們的審判常常會回過頭來審判我們,代價就是「我是不是沒做好父母的職責」的罪惡感。

 

這世上有沒有天生的壞孩子?我不敢說沒有,但比例之低,不會比中連三期槓的樂透頭獎高到哪去。絕大部分的情況,是我們很難接受「孩子跟我們個性不合」and/or「我們沒有意願、力氣、時間學習新的觀念、方法,去順應孩子的氣質教導他們」。因此,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一直用我們現有的方法,行不通就審判、處罰。(市面上有許多教材專門為了固執、頑皮、過度害羞、易怒等等天性氣質的孩子,雖然專家不一定對,但總是會給我們一些提醒。有時,一個有用的提醒,可以幫助我們好幾年)

 

惡性循環下,當有蛛絲馬跡現蹤時,我們常常會「未審先判」(台灣最近好流行啊)。孩子其實什麼都還沒做,我們自己已經火了起來。如果,一個行為從開始到結束有5個步驟,我們每次都在第1、第2個步驟時就發脾氣,好似這個「5步驟公式」,是個永不改變的魔咒。這樣, 我們不但可能有失公平,孩子成長的機會也容易被抹煞掉。

 

judge-300x286

▲父母常常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法官則是其中不怎麼討好的一種....。(source: http://calvarychapelabuse.com/wordpress/?p=678&wpmp_switcher=mobile)

 

舉例,傻咕之前坐到餐椅上、看到不想吃的東西時,會有下列5步驟:1. 皺眉,2. 玩食物,3. 把碗推開,且試圖推下桌,4. 大叫No,並推桌子,5. 狂哭。一開始,都是到5的時候我們才有動作,後來漸漸變成4……… 3……… 2……… 1………。這對我們是很合理的結果,累了一天還辛苦做飯吃,被嫌難吃就算了,不用還看人臉色。

 

就這樣,大概持續了一個月。有一天,不知啥原因,可能是傻咕長大了,也可能是我氣到不想動,讓他一路進行到3。就在我滿腦子「Fook~~怎麼又來了!!」並且站起來準備行刑的同時,他開始吃了。

 

並且給我一個眼神,好像在說:「我準備好了,可以吃了。」

 

那時,我很高興、也很心虛。也許,他早就長大了,只是,我從來不給他機會。

 

======

 

我們常常氣餒、失望,嘗試過各種方法,但覺得孩子總是跟我們作對。甚至,我們無法接受,為何付出的總是跟回收的不成正比。有時,我們很難充滿精力跟喜悅來與孩子相處,因為,令人不開心的事情,似乎總等著、要在某時突然跳出來惡搞我們一番。

 

如果你跟我一樣沒有耐心、脾氣暴躁,無法總是對孩子的脾氣樂觀以對,也許,只要偶而告訴自己:「今天孩子可能會不一樣喔。」試試看,給彼此一個機會,不用常常,偶而就好,

 

也許我們的孩子,今天真的會不一樣。

 

借用小賈斯汀的一首歌歌名 “Never Say Never”

 

Never say never to your beloved kids, and yourself.

 

 

THE END

 

(俺終於寫完啦~~~~~~~~~~>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kinu11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