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懷臭咪時,我們有時會看一個在美國曾經很紅的節目:Nanny 911。這個節目就是一些孩子教養出了很大問題的父母(或只是其中之一),在不知該如何是好時,求助於一群專業的保母,或稱教養專家。一開始看還蠻有趣的,但看了幾次後很快就膩了。倒不是節目難看,而是Nanny們的招(或稱「原則」),最主要的就是兩個,再多看個幾集也很難學到新東西。

 

是哪兩個這麼重要,而且關鍵到每個有問題小孩的家庭,都無法執行這兩個原則?

 

Consistent & Firm

 

一致,就是第四趴啦!

 

Nanny_911_003

▲Nanny們可是英國傳統淑女ㄌㄟ~(source: http://www.slice.ca/Shows/ShowsPage.aspx?Title_ID=87971)

 

======

 

「一致」簡單可分為兩種:

 

自己的一致(intra-consistent):

 

照顧者自身對於原則的教導及執行,會不會隨著自身的狀況改變?比如,今天心情不好,對小孩子就比較嚴苛;忙著講電話,小孩吵著吃糖果,要一個給三包?或者,原本下定決心要執行的新規矩,卻常常因為孩子的淚水而妥協、放棄,但卻三不五時的又「再試一下」?這種「我們自己行為的不一致」,在之前的文章已經屢次提及發勒戶(的) —TERRIBLE TWO!!—Part III ,對孩子的教養是有壞無好低。

 

照顧者間的「一致」(inter-consistent

 

可以發現「自己的一致」跟power imbalance、沒有準備等等的關連性頗強,這些都算是照顧者「自己可以完成大部分」的功課。但是,「照顧者間的一致」就很讓人傷腦筋了。最簡單、也最常見的例子,就是祖父母跟父母間的標準不一致。輕則小孩子在阿公阿嬤帶時容易行為脫序,重則父母的權威會被嚴重挑戰。除此之外,夫妻間的不一致也常是小孩子們「鑽漏洞」的好機會,甚至成為婚姻問題的「藉口」。

 

「照顧者間的不一致」成因很多,最好解決的莫過於只是單純有一方觀念不清楚,稍加溝通就能解決。但大部分時候,不一致是來自於其他的人際關係問題,而非教養問題。簡單說,婆媳問題通常不是婆婆跟媳婦有問題,而是婆婆跟先生的關係及互動並不健康。比如,若婆婆仍舊對妳的先生有很強的控制欲,或仍舊把他當小鬼而頗不尊重,那做媳婦的要得婆婆的寵,就很拼了。

 

孩子的教養也是,問題也許不是另一方不懂或是不願意學,而是兩方的關係有問題。比如,當我們跟自己的父母溝通不良、容易吵架時,怎麼能好好的跟他們培養出一起教養小孫子的默契呢?另外,如果其他的照顧者因為私欲(比如祖父母只想寵溺孫子,深怕孫子不裡他們)而冥頑不靈,那也是挺傷腦筋的。

 

照顧者間的不一致若是較為單純,比如只是觀念的不同,那當我們準備好、自己也調適好後,慢慢、帶有同理心的溝通,不難把問題解決。也就是,刮別人鬍子前,先把自己的刮乾淨。如果「自己的一致」都做不好,遑論會有人願意聽我們的「意見」。但,如果你面對的是「因為其他人際關係有問題而導致教養問題」,那這超出本文範圍囉~。

 

======

 

父母親角色不同,這樣算一致嗎?

 

父嚴母慈,是不是一種「不一致」?

 

某些「專家」提倡父母扮演的角色應該「盡量相同」,指出傳統的父嚴母慈其實是提供小孩操弄父母的機會(例:要糖就找媽媽,爸爸能閃則閃),同時也加深性別的刻板印象(我個人是覺得這種論點還蠻無聊的,不過既然「專家」有講,要不要聽就見仁見智了)。

 

另外一個說法是:父母有各自的角色很重要,就像這社會有警察也有社工,明確的角色扮演及期待能促進家庭和諧、反應社會現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會更有安全感。我雖然認同這樣的觀點,但也知道執行起來的確有一定的難度。角色的不同有時會讓照顧者以為「要執行的規矩、原則也不同。」若是這樣,那就不太妙了。

 

發勒戶(的) : TERRIBLE TWO—Part II 「爸爸很重要」一段曾提過,母親跟孩子的關係與父親跟孩子不同,母慈與父慈、母嚴與父嚴是不一樣的。要求媽媽在管教孩子時表現出父親的威嚴(或說「狠勁」),是沒道理、甚至莫名其妙。另外,我們不是機器人,在執行懲罰、落實原則的時候不可能完全一樣。甚至,若能照著親子間的默契、或是父母在兒女中的形象來執行管教,也未嘗不好。

 

重點在於,原則必須是「一致」的。不能做的事情就不能做,不能吃的就不能吃!父母角色不同並不會帶來結果上的差異。差異可能是,孩子把媽媽氣哭,或是被爸爸打哭!

 

但是,氣暈媽媽你仍舊是不能看電視,被爸爸敲昏那當然也是不用看了!如果孩子期待媽媽會好言好語對他,用其他條件交換,比如說一起讀一本書,因而死纏爛打,那這叫做「孩子願打,媽媽願挨」;但如果媽媽總是被孩子盧到棄守,每天晚上跟ㄤㄟ訴苦「你兒子都欺負我!」然後第二天早上老爸旋風式的呼嘯進出孩子的房間,傍晚繼續盧他老木。這樣,就是標準的「不一致」下的產物。

 

不應該要求媽媽要跟爸爸一樣把孩子敲昏,那是不公平、甚至沒有意義的。只要規則沒有被打破,孩子自然會跟母親發展出跟父親間不一樣的互動。換句話說,就算媽媽跟爸爸一樣狠勁十足、藤條伺候,但常常因為自己心情而改變原則,孩子還不是照樣胡作非為?

 

我們都知道,小孩子很早就摸清楚「誰是用求的就會屈服」、「誰是要用哭的」、「誰是要哭到咳嗽的」、「誰是什麼都不用做就什麼都給你的」。如果爸爸總是趁媽媽不在時,偷給孩子吃冰;阿公總是趁爸媽不在時一直給孫子看電視; 阿嬤總是氣急敗壞的答應所有請求。這樣,無論孩子對父母的角色期待為何,意義都不大了。

 

Consistency

▲ 雖不能每次都正中紅心,就儘量差不多的位置囉~。(source: http://businesspromotioninc.com/newsletter/2012/11/the-three-cs-to-creating-trust-1-be-consistent/)

 

======

 

這篇加上前面的文章,「一致」已經被不厭其煩的重複再重複,其重要性不可言喻。最後,就有幾點小補充:

 

1. 孩子要有穩定的作息:我們要一致,孩子當然也是!如果孩子常過著一天5點、第二天8點吃飯的生活,很難要求他們餐餐都乖巧的做好進食。但如果每日吃飯時間一致、飯前40分鐘沒有任何點心,不吃飯的小孩如果不被「管教」,那他們要期待什麼?

 

2. Self-discipline做到「一致」的其中一個前提是「父母親的自我管理」。如果我們常輕忽孩子發出的要求,或是常解釋錯誤,便很難用一致的回應去滿足他們。或者,我們生活中有太多其他的壓力,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在幹嘛,很難提供給孩子一個穩定的教養守則。

 

3. 清楚的規矩:有人喜歡作和藹可親的父母,不喜歡孩子表現出「我不喜歡你」的態度,因此家裡沒有什麼規矩;或者,規矩是用來「制止錯誤行為」,而沒有「培養正確行為」的功能。只要在能容忍的限度,小孩子要怎樣就怎樣囉~沒關係啦,孩子嘛!快快樂樂最重要啊!

 

但有趣的是,通常玩到最後失控、翻臉大吼大叫的,是那和藹的父母;歇斯底里的,是和藹的父母;讓孩子無所適從的,是和藹的父母。

 

和藹可親是課本裡的俏皮話,冷靜堅定才能教出守規矩的孩子!

 

4.「一致」是人際關係的根本:當送一束鮮花給愛慕的女孩子,你會期待今天被親,明天被打嗎?「一致」本來就是人際關係的根本,對待孩子,更不能例外。

 

======

 

這世上沒有什麼教養的真理,畢竟太複雜了:照顧者、孩子的天性,加上環境、親友師長、甚至運氣等等。不過,就如Nanny 911所言:「不一致」不一定會教出問題孩子,但有行為問題的孩子,都有「不一致」的照顧者!而我過去幾年的臨床、生活經驗,也「完全命中」這一段話!

 

「一致」其實不是教養原則,而是待人處事原則。我們希望自己能秉持此原則教養孩子,更期望孩子能用這樣的態度,建立生命中美一段重要的關係。

 

與你共勉。

 

 

下一步…………………最後一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kinu11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