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說到做到!(本來是一致,但覺得說到做到更能接續「準備」這個原則。)

 

這件事,連總統都做不好,你看有多難……

 

「說到做到」這個原則大家都知道很重要,畢竟「狼來了」的故事歷久彌新。在心理學,曾經紅極一時的「制約理論」也很恰如其份的解釋了這原則的重要。如果照顧者大部分時間說得到做得到,小孩很快就會學會「大人講話要聽」這個道理。那種場場鬼哭神號、肝腸寸斷的三台大戲,也就很難天天上演了。

 

這麼重要、但卻很難做到的原則,一定是有其道理的。為什麼有些孩子就是把照顧者的話當耳邊風?為什麼有些照顧者看似無奈卻總是樂此不疲地被當耳邊風?

 

照顧者覺得「應該」表現「負責、努力的樣子」,但其實根本不在意or不想做:

 

沒有人喜歡被視為「不負責任」,尤其在教養孩子這檔事上。因此,我們常常會試著做出讓別人以為我們是好父母的「標準行為」,但其實我們骨子裡並不認同,甚至在家裡也不會要求小孩。

 

比如說,看到小孩去拿別人的東西,「照理」不甚妥當,「應該」出面制止,但其實「很懶」,甚至覺得「借我們家小孩玩一下不會怎樣吧」,所以就一直鬼叫「不可以!不可以拿別人的東西!有沒有聽媽媽在講!你在去拿,我就修理你!」但其實根本不想真的阻止小孩。但這樣對方的父母會覺得「哇,這個媽媽真有責任感耶」,但最後其實就是這樣一直叫一直叫一直叫一直叫一直叫一直叫到小孩子東西都拿完、膩了、丟在地上,對方父母忙著哄自己的小孩,還在一直叫一直叫一直叫…………………而沒有任何動作。

 

這樣,小孩子學會的只有:「爸爸/媽媽講得不用聽啦!」


kids-playing-with-toy-cars-240x240

▲OMG...那個媽媽是要叫到什麼時候,她兒子根本就不想把玩具還我啊!!(source: http://www.parentscanada.com/toddler/help-me-sara-my-kid-doesn-t-want-to-share)

 

照顧者「怕小孩」,但又為了「應該」表現「負責、努力的樣子」:

 

倒也不是真的「怕」,而是有些照顧者對於「教訓」、「管理」小孩感到疲累、甚至排斥(其實誰不是如此呢….),可能是小孩的反應過大(倒在地上亂踢)、或是我們於心不忍(唉呀,會不會哭太久啦),因此會「怕」面對需要管教小孩的處境,而能避就避。但,是的,但!我們的「應該」,又再次指使我們必須大吼「不可以!不可以拿別人的東西!有沒有聽爸爸在講!你在去拿,會被處罰喔!」而結果當然跟上述一樣,由於我們只想逃避管教的麻煩,大叫終究停留大叫,孩子的行為並不會改變。

 

這樣,小孩子學會的只有:「爸爸/媽媽講得不用聽啦!」

 

照顧者「沒有準備」:

 

當我們與孩子們興高采烈的準備要出門去戶外遊樂場時,天空突然下起雨來了,怎麼辦?當我們帶孩子去跟朋友吃下午茶,點了他最愛的蛋糕跟熱可可,想說應該至少撐個半小時,沒想到今天卻一點都不愛,吃兩口就不要還一直要你抱,怎麼辦?帶回家的工作還需要好幾個小時才能完成,平常都乖乖刷牙、睡覺的孩子,今天突然什麼都不對勁,怎麼叫怎麼不聽,怎麼辦?!

 

這時,我們很容易脫口說出做不到的事情,因為只想趕快解決這些不愉快跟不預期,好讓生活趕快恢復正軌。因此,我們急了、惱了、怒了,開始口不擇言、欲速則不達。愈是如此,情況愈糟,我們沒有準備,說了卻做不到,

 

這樣,小孩子學會的只有:「爸爸/媽媽講得不用聽啦!」

 

Power Imbalance

 

相較之下,照顧者比孩子們高大、有力量,且在重視輩分、地位的文化裡,我們在與孩子的關係中有絕對的權威與優勢(雖然愈來愈多家庭是相反),因此照顧者容易「隨口說說」。我們以為「我是你爸,說了就給我聽!」所以我們想說就說,孩子做錯我們馬上就威脅「等一下沒有電視看喔」;或者信口開河「好啦,妳現在乖,禮拜六去動物園!」但其實我們根本沒有「執行」的打算,心裡想的是「我是大人ㄝ,我這樣說你一定得買帳啊!」

 

說穿了,我們「不尊重自己的孩子」,因為即使做不到,隨便打發、馬馬虎虎就好了。孩子很快地會發現我們的不尊重,敏銳地察覺我們只是在發洩身為大人的快感。

 

這樣,小孩子學會的只有:「爸爸/媽媽講得不用聽啦!」


Adult-Scolding-Child

▲指責孩子真的一點都不難啊...。(source: http://www.fourmums.com/the-old-fashioned-housewife/09-05-2011/parenting-style-really/)

 

======

 

說到做不到,是每個照顧者「幾乎每天」都會犯的錯。尤其是power imbalance作祟,讓我們常常不自覺地就隨口說說,養成孩子隨耳聽聽的習慣。下面是個人這幾年的心得,效果如何不是我自己說了算,就是盡力而為囉~:

 

第一,忘了「『應該』表現『負責、努力的樣子』」吧!

 

這大概是所有教養技巧的基本原則,如果我們教小孩只是試圖讓大家覺得我們是好的父母,那可憐的就是我們的孩子。如果我們滿腦子都是「應該」,我們不會頭腦清醒地觀察孩子的行為,而是氣沖沖的試圖讓他們不要繼續丟老娘的臉。如我在發勒戶(的) : TERRIBLE TWO—Part II 提到的:

 

不管你們家的規矩是什麼,只要你的孩子懂得遵守你的命令,且不傷天害理(在遊樂場扁別的小孩)、不傷風敗俗(公然露鳥!)、不妨礙他人(吃飯時去拉隔壁阿姨的椅子),那就沒太大的問題囉~。

 

如果不是餓、渴、累、病、尿布,該管的就管到好;不該管的,就別在意別人怎麼想囉,以免說到做不到,後患無窮啊~~。

 

第二,確定什麼事不能做(同時鼓勵他做對的事)!

 

很多時候,照顧者會因為自己兒時經驗、或是「別人好像都這樣管耶」而反射性地阻止孩子去做某些行為。比如,不能爬椅子、不能站在桌子上、不能在家裡跑、不能在床上跳、不能摸魚缸…等等等。如此多的「不」,活潑好動的孩子,很快就覺得厭煩、開始反抗。

 

畢竟,孩子有時不是在搗蛋,而是在「練習」。就像狗要磨牙、貓咪要磨爪子,孩子們的手腳逐漸有力,平衡感日漸增進,他們自然想東試西試,看看自己能耐如何。因此,有些行為雖然看似不妥,但其實對他們是好的。而其實是不是真的不妥?或是可能有點不妥,但在照顧者的幫助下,也無傷大雅?

 

在我們家,我們會儘可能討論哪些是不能做的行為(大部分在家不能做的,出去也不行),一旦確定後,下一步就是想「那他們能做什麼?」這樣,生活中才不會充滿無止境的NO,而是孩子能在「明確的界線」裡活動。比如,在我們家,不能站在椅子上,畢竟椅子過高,掉下來可不得了。但「爬高」是一項非常好、也必須的肢體運動。所以,我們允許他們爬椅子,但是站起來後必須馬上坐下。如果沒有馬上坐下,下場是非常不好低。

 

這樣教了幾次,他們很快的瞭解整個原則,而且會非常享受那站在椅子上的短短一秒。除此之外,在我們確定他們已經可以很穩固的站在上面後,我們也允許他們站在兒童小椅子上。而且,就算摔下來,也不會太慘。

 

總之,不要輕易的就跟孩子說不,瞭解他們的需要,提供替代方案,並嚴格執行犯規的代價。

 

第三,確定小孩知道那件事不能做。

 

這一點若前兩點有做到,其實無須贅述。之所以會另行再列出,只是要提醒我們,「不公平」的懲罰是我們共同的不愉快記憶,尤其是「大人規矩不明確,或總是隨著心情改來改去時。」在這種情況下的懲罰,孩子總是會嚴重抗議的。

 

第四,確定小孩知道後果是什麼!

 

同上。如果站在椅子上有時是被抱下來、有時是被打屁股,小孩子一定會樂此不疲地一直嘗試著。

 

賭博為何迷人?不就是因為有「機率」嗎?如果一定會發生或一定不發生(90%),那不會有人有興趣。就是「可能會」(50%)、「可能不會」,賭博才這樣迷人、孩子才如此磨人,不是嗎?

 

第五,確定那個後果真的會發生!

 

(與第四其實是平行的。)有些父母總是習慣性地先使出一些「無用的招」,比如大聲的威脅小孩,但由於這些威脅從來沒有成真過(因為威脅時爸爸眼睛還盯在手機上),結果反而是孩子們早就學會「鬼吼只是鬼吼」,爸爸媽媽只是bumbler,沒有執行力的啦!

 

不聽話就不出門……真的嗎?跟別人約好了可以改嗎?

 

不聽話就去關房間……真的嗎?一直哭捨得嗎?

 

不聽話就打手背……真的嗎?愈打愈不聽話怎麼辦?

 

鬼吼只是一個訊息,告訴孩子們「大人發現了」,但並不具備任何「阻止」的功能。更麻煩的是,如果說了,也做了,但執行的不夠徹底(說關房間3分鐘,但其實只有1分鐘後就進去看她有沒有哭到岔氣),下場只是更為悽慘(賭博原理繼續適用)。孩子們會反抗的更加厲害,不是因為他們「壞」,而是他們知道「我只要哭鬧,父母是可以被改變的。」

 

既然吵了有糖吃,不吵的是笨蛋啊~~~。

 

======

 

最後,一些些大原則的小補充:

 

「冷靜」與「堅持」:

 

上面有些舉例可能不妥,好像大人們無時無刻都在威脅孩子似的。威脅的語氣當然不是必要、甚至是能免則免的。無論是好生好氣還是威脅利誘,「冷靜」與「堅持」的態度是影響管教效果的關鍵。有時後我們會愈講愈兇,怒氣漸增,似乎「大聲才會贏」。但結果常常是孩子已經被嚇到魂不附體,或是哭嚎求救。這種混亂的情況通常只是讓我們更氣餒、更情緒化。

 

個人的經驗,當我愈冷靜、愈堅持設定的原則,拋下所有事情花時間徹底的執行,比鬼吼鬼叫有用的多,且效果持久。鬼吼鬼叫的後果,只是讓我心生內疚,而且除了「把拔好兇」以外,他們什麼也學不到。從心理學來看,恐懼會暫時地關掉(shut down)我們的理性功能,因此,發狂的照顧者,除了證明自己是個瘋子以外,別無所用。

 

小孩子不是我們的情緒管理道具,別忘囉~。

 

讓孩子習慣生活中有「選項」:

 

「說到做到」除了讓孩子知道我們是負責且頭腦清楚的權威對象,也是他們練習自主權的機會(父母的權威與孩子的自主,是不可分且不矛盾的)。要解決這種看似矛盾的關係,其中一個方法就是「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選擇」的重要上一篇有提過,這裡要補充的是,父母不要隨便地、「沒有準備地」給選項!

 

比如,要出門了,孩子卻拖拖拉拉怎麼講都不聽,如果父母一氣之下飆出「我數到3你在不穿好鞋子,就不用去了!」這裡的選項是「穿好鞋子出門」跟「不出門」,父母可能覺得因為那個地方小孩子很想去,所以這樣講一定很有用………不過素素難料,這樣講通常沒啥用!沒用就算了,父母還會落得說到做不到的bumbler角色。

 

這種情況,大家都心知肚明,門是一定要出的。既然如此,別拿這個當選項。可以考慮「你要『自己把鞋子穿好,等一下我們可以去吃冰淇淋』或是『我幫你穿鞋子,但是沒有冰淇淋』?」這就是「強迫中獎」,反正你就是要穿上鞋子,乖乖聽話還有冰吃ㄌㄟ!

 

如果父母的執行力夠,「選項」一方面可以幫助孩子減低被強迫的挫折感,另一方面讓他們知道「這是最後的機會」,請把握!孩子也是會要面子的,他們通常不希望自己的腳被孔武有力的手硬套進鞋子裡,他們會珍惜這「有機會參與決定的最後機會」。


crop380w_istock_000006699894xsmall-so-many-choices

▲選項兩個就好,太多孩子也會抓狂低~。(source: http://www.fastweb.com/college-search/articles/95-college-choice-questions)

 

======

 

(嗯很明顯地,我多言了.....)

 

上述所言雖不見得正確,但都是我「訓練自己」的步驟。尊重孩子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畢竟我們的本性是弱肉強食,把遠比自己弱小的生物以禮相待,本來就需要訓練跟練習。

 

另外,孩子們會一陣子就挑戰一次,當你以為功德圓滿準備慶祝時,他們就會試圖看看我們是否還是堅持著原則。總之,若抱持著「藥到病除」而非「改變體質」的心態,效果是一定會打折扣的。訓練自己的另一個好處是,幫助自己不要亂講話!不管是獎勵還是處罰,隨口說說、信口開河,只會破壞親子關係。

 

我們想要「說到做到」,第一件事就是尊重他們,「慎言」、「三思」而後「必行」!

 

 

下一趴:一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kinu11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